Saturday, May 07, 2011

賞識孩子,別怨懟。

這則筆筆皆是文章,是2011年4月30日刊在星洲日報大北馬里

筆筆皆是 邱偲峰
shkhoo@sinchew.com.my

賞識孩子,別怨懟。

上星期,一連接到兩名學生家長的投訴與求助,也是讀者的她們在電話里,像尋找輔導專家或公共投訴局主任般,傾訴孩子在學校里的不平遭遇,以及蹺課逃學的憂慮。

其中一名家長傾訴,其高中一的男孩,最近叛逆不听話了,也學會和同學結伴一起蹺課,常當半日逃學威龍。她要記者協助詢問校方,為何校門口沒有人把關,讓愛蹺學者自由出入,而且也未見校方採取紀律行動,對付逃學威龍的帶領者。

另一名家長則投訴,其高中二的孩子,最近在學校里,被有情緒化的教師搞針對,在班里不管事無對錯,他都會被一名教師指責漫罵,多次被冤枉怨懟的委屈痛苦,繼而對該教師心生煩厭,搞到孩子常常不想走進學校或不愛上課,致使成績一再滑落。

這兩起事件,讓我看到家長有關注到孩子的在校舉動,但是遇到青少年的叛逆期與培育孩子的教師,不听話與不平遭遇,都讓她們感到束手無策,並且無處傾訴。

家長對孩子的非常溺愛,是現代社會的正常現象,誰不想望子望女成龍鳳。

然而,在培養孩子成人成才的過程中,在牽引成長的路途上,有時難免會出現過度的密關注或高期望,讓長期被牽在身邊的孩子,帶來無形的層層壓力,天資較弱者可能會喘不過氣。

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幼稚園、小學、中學、補習班、學藝班或上大專,現代父母可說做到亦步亦隨的陪伴了。一句社會治安不好,就把孩子長時間拉在身邊,像母雞顧小雞般,叮護至備,除了給予溫飽,上學下課更是載進載出,不讓他人接近,擔心孩子會遭受傷害。

在孩子世界的視野角度,除了在稚齡幼小期間,會依偎在父母身邊之外,青少年後,就會尋找自我獨立的個人空間,父母的約聚未必場場都會參與,也會盡量尋找籍口,包括寧可獨呆在屋里,也不想和經產生思想鴻溝的父母,一起出街了。

受同學和興趣相同的同齡青年之影響,孩子會嘗試接觸一下許多新鮮的人事物,包括逃過學校紀律老師的目光,和一般同學玩蹺課逃學的過癮刺激,在課後三五人組班團到街上蹓躂蕩笑去,還有學習如何豪爽當少年大哥領導人,甚至悄悄品嘗初戀紅豆冰式的牽手愛情等等。

這一些“悄悄進行”剌激行為,在家長與教師眼中,都可能被列為有悖違或岐離教育培養的原意。所以,一場場成人與孩子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

家長社會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的叛逆行為,是否視為另類的犯科,在牽引和訓導的過程中,有否檢討是否矯枉過正,還有立在“有大人說小孩沒話語權”的斥責位置上,讓孩子臉皮被刮摑而沒辯護駁抗的機會。

這頗不公平的遊戲規則,對在心智成長與受教育汲取知識中的少年群體,心靈的傷害有誰能體會。

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希望在人生路上,獲得賞識與鼓勵,適度的糾正,快樂輕松行。在際遇上,任誰也不想遇上過以嚴厲的監督針對或吆喝斥責,甚至被冤屈怨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