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4, 2010

年輕人的夢田--柔府汽車城(Auto-city)






邱偲峰 報道 (圖文刊於24-1-2010星洲日報大北馬中央對開彩色版)

年輕人的夢田--柔府汽車城(Auto-city)


柔府汽車城(Auto-city),除了是名副其實的車城之外、也雲集了世界各國的品牌餐廳、更是國內外知名銀行集中的金融區、也是一個飲食娛樂不夜城,如今,更創造了如女人街的購物公園,以及商品展示的概念禮堂。

這36依格土地,從一片沼澤變為一座城市,從荒蕪之野到創造萬人空巷,銳變為北馬區獨一無二的地標,為現代年青人帶來夢幻般的希望。

在飲食男女眼中,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為何會那么喜歡往那兒跑、友朋集會用餐、情侶約會牽手、歡樂泡吧、獵攫創業機會!

白天,這里是經貿廠商雲集用餐或處理銀行事務、或是遴選名車座駕的區域、但在黃昏華燈初上後,這里又是友好歡樂時光的聚首閑聊特區、同事或家庭成員用餐、還有逛購潮流服飾的好所在。

一座城市的距離,原來是那么近也那么遠,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時,在南北大道旁的這一地段,只有空曠與叢生的野草,即使地主張貼廣告招牌出售,也沒有人願意買。

沒人相信這地段在今日會銳變為一座汽車城,但事實上,6年來它仍一直在變變變,經轉型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城市。

今日的汽車城,為現代青年帶來一個重要信息,“可以有更大的改變和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敢接受挑戰、探索、創造、創新,即使身處危機中,祗要有信心應對,一切都可變得更好。”

對年輕人而言,汽車城的確充滿獨特的魅力,在檳城、北馬或全馬的青少年而言,它是一個無人不曉的創意夢田,一切年輕人愛泡的Youngin食玩店,這里幾乎全有了。

汽車城城主張建豐及董事王美麗,多年深研年輕人市場的導向,他們在6年內,就把一切年輕人所夢想的品牌店、如一站式汽車,廳餐,娛樂,銀行,購物和戶外活動慶典,都包攬和包裝為旅遊產品,推銷給年輕人、商人及家庭。

張建豐道出汽車城不外人知的主要魅力,就是這座城市的安全措施,原來因有24小時的警衛站崗與全城圍籬,無形地保衛家庭成員、年輕人及商人的安全,讓置身於中的遊客,安遊無憂風險!

18至25歲的年輕人,為何喜歡到汽車城聚首?70%都說它地點適中,人人知曉,所以僅說“在汽車城見!” 就能把同齡友好同事或同學,約到那兒暢聚!

20歲學院生許樹鴻說,在這城里有太多可讓年輕人選擇的了,餐飲物品與娛樂環境,一切應有盡有。他和朋友都是常約好在汽車城見,抵達時才決定到那一處相聚!錢包里有錢就往高檔餐廳躦,若經濟不允許,則選擇咖啡屋泡泡!

21歲的莊瑩瑩,則由喜歡汽車城的常年慶典活動,而鼓起勇氣,致函到管理層要求一份工作,結果夢想成真,如今她經是汽車城的公關人員。之前,她就是與朋友經常在這城里聚首,結果讓她悄悄地愛上這座城市!

23歲的林美圻說,汽車城最吸引她的是常年不斷的戶外活動,這些戶外活動讓威省區充滿活力,若汽車城不辦如音樂會、新年倒數慶典節目,那將會遜色了。

她表示喜歡城里街道萬人空巷的奇景,到汽車城歡聚的民眾,在熱情中又能自律。

許莊林3人,也因汽車城而結緣共聚,也在汽車城里就業和實習,他們對這座城市,感情日漸深厚,因為有夢在心里!

汽車城的每一夜,街頭巷尾都燈光浪漫,車輛停放滿城,如潮湧的年輕人,就在這城里的燈光下聚首,共同創造機會,編織前途夢想!

柔府汽車城:
從2003年中啟用的汽車城(Auto-city),位於南北大道柔府收費站交匯處,佔地36依格,整座城市共分3期建設,首次期在2003及2004年建竣,主要是讓20款轎車公司進駐及10間餐廳,建立一站式汽車城與飲食區。

而在2006年建設的第3期,則採用圍籬式的保安措施,這座城市終於吸引國內外銀行前來設分行、各國知名的餐廳連鎖店林立,也吸引海內外藝人前來此辦簽唱會。

目前,汽車城內共有70間別墅型的店屋、世界20多款轎車經銷商、8家銀行及1換幣商、中日韓歐美及東南亞各國美食餐廳、還有潮流夜店,一座北馬僅有的小橋流水人家之公園型購物特區、情人橋及概念禮堂,以及3千個免費停車位及24小時警衛站崗的保安措施!

圖說
p120g01.jpg
汽車城里有座購物公園,在夜晚就散發逛街的魅力。

p120g02.jpg
名牌咖啡店與餐廳,在這里比比皆是!

p120g03.jpg
一切年輕人愛泡的Youngin食玩店,這里幾乎全有了。

p120g04.jpg
沼澤地變車城的創造力,讓年輕人憧憬萬分!

p120g05.jpg
許樹鴻(左起)、林美圻及莊瑩瑩,都因汽車城而結緣及共同工作。

p120g06.jpg
城里的安全措施,是吸引許多家庭成員前來聚餐與逛購的主因。

p120g07.jpg
汽車城街道,時常因活動慶典上演萬人空巷的戲碼!


p120g08.jpg
城里有座情人橋,在每年的情人節的活動里,撮合不少甜蜜情侶。

p120g09.jpg
世界名車與跑車,在這城里都可找到!

p120g10.jpg
許多年輕人選擇到汽車城工作,當事業的起步。

日新與明德



筆筆皆是 邱偲峰 (刊於2010年1月23星洲大北馬第2版)
shkhoo@sinchew.com.my

日新與明德

2010年的首20天內,大山腳人先談明德正校,後談日新中學威南分校,都是在談建校,但語氣不同,前者感嘆,後者驚喜!

先談明德正校,這所在檳島一隅的微型華小,在1999年就開始醞釀遷校,到2004年圈定遷來威中百利鎮的華校,曾經是多少政治人物拉取選票的政治籌碼,10年來這課題被朝野政客爭取功勞,到最後把責任推推搡搡。

重組的建委會耗資逾100萬令吉購下8萬平方尺校地,2008年2月3日也曾辦一場風光的動土禮,前部長與前首席部長在揮動金鋤後,都發表讓人動容的話語,包括有10名神秘商家將資助200萬令吉建校舍基金。

可惜,前年308全國大選的一場政治海嘯,改變了威中明德正校的命運,透露有10商家資建校舍的馬華部長,退隱了。前檳州首席部長在國會選區落馬,現以上議員入閣在首都當部長,可能也忘記了明德這名字,領導明德建委會的多位馬華檳州領袖,尋求蟬聯州議員時都被選民唾棄,輸到意興欄柵了。

所以,原本在2009或2010年要啟用的威中明德正校,校址到今天仍然荒蕪一片,前景淒涼得堪慮啊!

而與威中明德正校校址僅一河之隔的日新國民型中學,在2010年1月18日,卻捎來喜訊,讓校董事部獲著名發展商獻地8依格,以做為興建威南日新分校用途。

日新中學欲在威南建分校,也醞釀多年,惟在2008年中由一批校友全力策劃,聯繫威南7華小董家教三機構,組立威南日新分校臨時建校委員會,才激起大山腳日新國中董事會的重視與配合,並責無旁貸的協助尋找校地,結果在州政府的牽線下,水到渠成,獲一塊市值逾1千萬令吉的校地。

由大山腳熱愛華教人士組成的日新國中董事會,在民聯首席部長林冠英的笑吟吟見證下,從發展商手中接過獻地備忘錄。

明德與日新,一悲一喜的際遇與場面,教人難以描述!唯一共同的是,兩校今後都需要向華社籌款!

這座山城的華裔,偏愛華教與支持華校發展,這事實沒爭議,而大山腳人有資建日新4校的傳奇,對日新有深厚的情意結 。

威南日新分校的逾2千500萬建校基金,將會有德高望重的華教人士振臂高呼,在福德正神會、威省民眾與社團的支持下,相信籌款不會遇上多大的阻力!

對於明德,由於它的陡遷過程,充滿政治色彩,山城人是否有所保留,不言而諭!

由“政治籌碼變票房毒藥”的明德,在2010年能否扭轉乾坤,這有賴建委會陣容的選向,尤其是意興欄柵的前線領導者,應有“該放手時就放手”的取捨,莫再霸著位子,也別阻礙明德的未來了。

希望談了10年的明德正校,能比威南日新分校早日矗立。

Friday, January 22, 2010

走進檳城大山腳歷史






邱偲峰 報道 (2009年11月7日發表在星洲日報80週年報慶特刊)

走進、大山腳

130年前,大山的腳下四處叢林難見人煙,清澈的河溪水自流,130年後的今天,這里四處鋼骨森林,工商業與住宅區毗鄰矗立,人口開始綢密,路多車水馬龍,自來水供應取代了山溪井水。

大山腳,一個讓外州人或外國人感到非常奇怪與詭異的城鎮名字,大山有腳嗎?城鎮是建在大山的腳下嗎?來到這以“山”為名的城鎮後,大多數慕名而來的客人,都會很恍然大悟地說,“真的是大山腳哦!”。

在馬來西亞北部檳城州的威省,中部是一片廣大的平原,而在最中央的位置上,卻有一座高聳而尖拔的大山高峰,像在幾十億年就孤傲聳立在那兒。

今天,那座形如蹯踞臥龍的大山,卻是大家所指的地標,不管東南西北,祗要一進入威省地域,或在一衣帶水的檳島,都可遠眺到它的存在。

當英國人萊特開發檳城後,130年前或更前的某個歲月,就有先賢披荊斬刺前來開荒,栽種農稼過活,在大山的腳下有溪河處依水棲息而住,前來拓荒的人群越聚越多後,就麋集如一小鎮了。

大山腳下的鎮民,對被青翠的高山景仰,出門或返家都會以山為指引目標。以形如龍的孤峰為傲,曾祖輩常對外說它是臥龍山或青龍山,但最後還是喜歡最簡單及易記的稱號--大山腳。 。

先賢所書的發展史寫著“這座建在山腳下的市鎮叫做大山腳,肯定是百多年前定居在這裡的先賢,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或是從中國南來開荒撈生者,為了方便傳達所居所在,而設定下來的簡單名稱吧!”

歷史記載下的大山腳,典故不多但有許多美麗溫馨的傳說,在先賢口述流傳下來的開發史如下:221年前,即1786年8月11日,英國人萊特在檳城升起大英帝國的米字旗,標誌著英國登陸馬來半島,並於1800年,吉打蘇丹把威省,割讓給當時已管轄檳島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約40年後,當時不知名的大山腳,就開始有人前來開荒和聚居,這可從居林路的聖安納教堂,在今年慶祝163年歷史盛典中,說明在163年前,可能這里就有許多人聚居了。

另外,據考古學家所載,在聖安納舊教堂旁的一塊約8尺碣石,發現有刻於公元5世紀前的古代梵文,欲屬實,則在1千500前,大山腳就有人煙了。

據鄉會與廟宇所豎立的刻石記載,華裔先賢在大山腳定居和建廟的年份,是清朝光緒年,如武吉丁雅洪山宮,建於光緒4年或1879年,迄今有130年,而大山腳市區的玄天廟,則建於光緒12年或1886年,即有123年了。

大山腳的最古老市道橫街,是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統治者所開辟的一條街道,這條街很直但不長,後來被稱為大街。

當時,大山腳當時最熱鬧的街道,就是這條大街,也是今日的拿督余水清路。從街頭的警察局到街尾的福建會館,全長約1公里而已。

大街的兩旁盡是雙層店屋,它包容了洋貨店、裁縫店、雜貨店、文具店、紙紮店、鐘錶店、米糧店、理髮店、酒店、白鐵店、豬肉店及茶樓飯店等。

百年歲月溜過後,現在該街道的店屋依在,惟人事幾番新,行業也全非了!

另一條由玄天廟福德正神坐鎮的伯公街,又名巴剎街,因為眾商雲集的大山腳公市,即大巴剎就位在玄天廟的斜對面,形成一個對稜式的商集走廊。

被稱為大山腳華商經濟心臟的玄天廟,也即是今日伯公埕。它有著121年歷史的長古美麗故事,尤其是描繪出當時聚居在山頂或山麓週邊的居民,把辛勤耕種丁香、荳蔻和鮮果的農稼揹到玄天廟前擺攤販賣。

當時,一批批當街邊小販先賢,當時就發揮合作精神和團結力量,每天以扁擔扛一籃農稼及另一籃石塊的,從山上或山麓把一塊塊的石頭,用滴滴汗水的把路邊凹地填平。

又為了得溫飽三餐和平安的感恩心,在該片盆地上設立了小小神龕膜拜,由小至擴大,演變到21世紀的今天,一座頗莊嚴的百年歷史玄天古廟之豎立,見證大山腳區的銳變發展。

在大街與伯公街,為這市鎮創造18商行,繼而開枝散葉和引進其他行業,由於商旅匯聚,加上南湄河的河道可行船和火車路穿越南北,促成大山腳成為北馬區最重要的水運與陸運中樞。

而在盆形地帶經商的先賢們,也相信福德正神的靈驗庇祐,讓這兩條街的生意滔滔絡驛不絕,造就不少富翁商賈,紛紛感恩舉家膜拜,使到玄天廟從古到今,依然香火鼎盛和嬝煙不絕。

因地靈而人傑,先賢們進而把厚愛回饋予地方教育和慈善事業,在培育新一代時,都不忘灌輸熱愛華教和慈悲的精神,代代熏陶和薪火傳承。

愛護華教的大山腳熱心人士,紛紛資助的小學有日新、中正、新友、華僑等,後來這數間學墊統合為日新學府,由日新小學發展到1957年國家獨立後,在荒涼的愛士頓街道旁,開拓和矗立日新中學及日新獨立中學的二合一校園。

大山腳的發展,由市區的玄天廟開始,如漣漪般的擴散發展,到今日住宅區與工商業的發展鏈,經把市區與五座郊外的華人新村,如武拉必、馬章武莫、雙溪里武、峇冬丁宜及柔府,連貫起來了。

高密度發展下,往昔間隔著馬來鄉村的北海、北賴、峇東埔、武吉丁雅及新邦安拔等地,因南北大道的貫通,而形成今日的工商城市走廊。

多年後,北海、北賴、大山腳、武吉丁雅及柔府,將會是一座區域難分的平原大城市了。
----------------------
大山腳華社、華教與星洲日報

從商與務農的華裔族群,在大山腳越聚越多,也共同以推動華文教育事業為己任的熱潮下,華文報業列車也走進這城鎮,星洲日報在70年代,也有通訊員在大山腳,融入這社會脈膊。

在多名通訊員如胡雪峰、佘榮坤、楊傅清及胡鋒豪等人,與大山腳華社的接觸後,在1983年,星洲日報委派專職記者潘友平正式進駐大山腳,實際與發展中的山城接軌,為華社提供國內外的資訊傳播。

從開始寄駐在星檳日報辦事處,隨後就分別在愛情巷的馬華區會旁的一店屋(即現在許兄弟公司),還有韓江公會前的一店屋樓上,自租辦事處,有記者與通訊員2人,致力與華社互動接觸。

進入1992年,星洲日報與合併的光明日報,在火車頭路的一店屋另立辦事處。至2002年,又陡遷至積古園一店屋。

2009年3月29日,星洲日報及光明日報遷入甘榜峇魯一座嶄新的辦事處,這辦事處是一座由世華媒體轄下4報,即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商報與中國報所聯租,這聯合辦事處的設立,為星洲媒體寫下歷史性的全國首創記錄。

遷入新辦事處後的《星洲日報》,在過去的上世紀70年代至今,多名記者如潘友平、方國雄、林月枝、林生春及邱偲峰,通訊員如佘榮坤、胡鋒豪、胡雪峰、楊傅清、方國雄、黃承殿、謝梅虹及邱文桄等,在近40年的歷史足跡中,為大山腳與威中的華社與讀者,提供了數百萬則社會新聞消息與國內外資訊。

在立足誠信後,情義80年的星洲日報,在未來誓為北馬檳城威省大山腳等地,提供更多、更快及更準確的新聞報導,融入社會脈搏,並廣結善緣!

圖說
p030g08.jpg
一座依著大山的腳下而建的城鎮,就是大山腳。

p030g09.jpg
整座城鎮是由市區伯公埕的玄天廟為中心點,百年來是以漣漪式的擴散發展。

p030g10.jpg
2003年推展的柔府汽車城,成為北馬今日最耀眼的地標。

p030g11.jpg
百年建築物的大山腳市區,商業依然發達。

p030g12.jpg
人多活動多,威中區越夜越美麗了。

p030g13.jpg
工商城市走廊的堀起,為威省區帶來高度發展的生機。

p030g14.jpg
有頻密的工商業互動。

p030g15.jpg
大山腳社區與慈善活動,天天不斷。

p030g16.jpg
大山腳人也愛參與環保與健康活動。

p030g17.jpg
這里的房地產業,欣欣向榮。

p030g18.jpg
文化宗教慶典活動,常年有。

p030g19.jpg
163年的聖安納慶典,吸引逾10萬名國內外善信參與。

p030g20.jpg
星洲辦嘉年華會,與威省區的華團互動。

p030g21.jpg
星洲與五大鄉團聯辦“一樣的冬至,不一樣的湯圓”文化活動。

p030g22.jpg
關注華教發展,協助培育華社精英。

p030g23.jpg
參與熱愛地球的植樹環保活動。

獨中生打造“日新時代”亮麗品牌





北馬杏壇佳話 邱偲峰報道

日新獨中生創造不可能的任務
跑得比別人快,把校聞新包裝
打造“日新時代”亮麗品牌

走進大山腳日新獨中的家長群,或前來進行交流的國內外辦教育的有識之士,在步離校園時,總會帶著一本雜誌型校聞“日新時代”,返家細讀或珍藏之。

在每兩個月之間,1千465名日新獨中生,總會期待全新的“日新時代”的出版,以了解校內訊息活動,校外動態及傑出校友的近況與成就。

從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3年來共出版15期“日新時代”,每期印刷逾2000本,15期逾3萬本,這些內容扎實又精致的雜誌型校聞,都是每一名日新獨中生引以為傲的收藏刊物,也都有陳列在董教總、南方學院、國內各獨中、馬華文學館及台灣辦學中心的圖書館里。也會擺列在學校董事及贊助人的家里。

大家都了解,要辦一本刊物不簡單,要持續不斷或維持經營雜誌的出版,更是一項艱辛的任務,當中,需要能當總策劃的推手、一支採訪隊伍、編排人才及印刷經費,缺一不可。

這一切,由威省區一間民辦的日新獨中,一批師生的合力辛勞耕耘下,如向日葵般迎陽沾露盛開了,創造了“他們的日新時代”。

“日新時代”的靈魂人物是陳強華,這位馬華文壇著名詩人,也就憑著積極推動日新校園與小區的文學創作,與出版風氣的傑出表現,讓他榮獲2008年度華文中小學傑出教師獎。

對攝影鏡頭敏感的他,受訪時指出,“日新時代”是由傳統的日新校聞銳變而成,它結合報紙與雜誌的風格,讓這刊物的壽命延長,及成為學生與校友的珍藏書籍。

他說,“日新時代”是由校內學生與教師群聯手打造和經營的一個品牌,它如美國時代(TIME)刊物一樣,每期都有封面人物與故事,而內容除了擁有該有的校園內活動新聞之外,更會擬定一特別專題和傑出校友的近況成就,塑造一個不一樣的深入報道。

他指出,就如日新師生展開的愛校籌款活動,日新時代的採訪隊伍,就會採用不同角度進行深入與完全的報導,讓受訪者刻劃出熱愛學校的理由、行動與心境。

“而日新獨中鼓勵學生返回華小母校的專題,可讓受訪者道出返校前的籌備與返校後所取得的成果。或者專訪到海外深造的校友,談一談遴選科系的抉擇與歷程等等。這些都會在“日新時代”里,尋獲訊息”

“日新時代是日新獨中生的集體回憶,學生在畢業的若干年後,還是可以拿出這本刊物,細嚼當年情與校園的一草一木。”

陳強華說,“日新時代”也是日新獨中到鄰近華小進行宣教工作時的重要刊物,因為它匯集了校聞、師生互動、董事家教的學校活動、辦學理念,可作為日新獨中歷史記載的檔案。”

他指出,今年的日新時代,除了他是總策劃之外,採訪隊伍只有6人,而且每一位都是“星洲日報”的學生記者。為使這刊物的編排不脫序,15期的日新時代,均由趙少傑一人當美編。

他說,由於每年都有學生畢業,而採訪隊伍主幹多是應屆畢業生,所以必需每年重新培養採訪及攝影新隊伍,而學生在面對課業與應考的情況下,獲分配工作,及以有限的時間進行專題任務,誠屬不易。

“不過,校園內外的師生與校友,都喜歡和日新時代隊伍配合,接受互動的採訪,並且各有期待地面對出版的一刻,大家都有認同與榮耀感。”

他不諱言,日新時代初出版時,仍面對一些反對的聲音,某些人仍喜歡傳統式的校聞,所以初時一時難接受。也許,日新獨中在辦刊物方面,跑得太快了,所做到是許多大學或中學,永遠做不到的雜誌型刊物之亮麗製作。

陳強華補充,他期望“日新時代”有朝一日能成為社區的刊物,或整支隊伍可深入社區採訪,或成為日新獨中的一個聯課活動,整個採訪與編排製作,均由學生一手包辦,用他們的無限創意,打造出一個完成不一樣的創造型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