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1, 2007

大山腳人共同建設熱情驛站






 
熱情驛站 --大山腳人的共同建設
邱賜峰

由於華裔先賢南來開荒拓地和聚居,也因有河道和鐵道的方便,造就大山腳在威省發展初期時,成為北馬區最主要的運輸紐樞。
從威省擁有多個鄉團,大鄉團都集中在大山腳,可管窺出在過去開拓時期,大山腳曾是中國東南部廣東福建省沿海一帶的各籍貫先賢,南來相投的主要寄宿驛站。
由於鐵路橫越穿過,及南湄河曾設有航運港口,使到八方貨物在此卸落轉運,結果也讓羅里運輸業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到讓大山腳,成為北馬著名的馬泰新三區域貨源經貿的轉口站。
鄉賢來投及貨流驛站的熙鬧,也讓大山腳練就了堅忍耐勞、誠信豪爽、熱情好客、友愛互助及熱衷經商的性格,並且代代相傳,延襲至今。
由於人人如此好客和熱情,懂得友好及樂於助人,群體發揮熱愛華教和慈善事業精神,在本地人的眼中,那是極之自然的生活風氣,但在外坡或外國旅客的眼里,卻是讓人感到詫異和難得的良善習俗。
一名在受教授影響而選擇走進東南亞,以撰寫“東南亞華裔的生活習俗”為博士論文的美國人類學系教授樂宜唐,在2007年6月18日指出,30年來我所看到的大山腳,華人的人情味,遠比吉隆坡和世界各大城市的華人濃郁得多,而且非常凝聚而不散。
因喜歡大山腳人的熱情與樂於助人的精神,目前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教堂山分校人類學系教授的樂宜唐,曾在1980年選擇在大山腳定居兩年,蒐集詳細資料寫論文。
後來在1997年再訪大山腳,並居住2個月,再蒐集新資料繼續研究和訪候老朋友,2004年以教授身份帶美國學生,到大山腳走一趟,而2007年4度蒞臨大山腳,另體會和解讀政治氣候變遷下的華人社會經濟。 他用華語指出,大山腳人有厚道和重視友情的生活習俗,易於適應環境和塑造個人關係,在任何時代皆可立足大馬及放眼世界。
大山腳人有此宏觀視野,相信與接受日新高等教育的薰陶有關,多年來一流的優秀生,都到美加澳及歐洲等國家深造,成為世界級的棟樑人才後,再把世界的人文環境帶返家鄉,與家人同享。
另外,華文獨中所推動的賞識教育理念,師生間互動交流心聲和鼓勵,讓新生代孩子得以發揮各項技藝才能,直接為大山腳造就一批又一批的社會人才。
在洋教授的眼中,威省區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和屋業林立,讓這里的華商開拓許多商機,門路更廣,雖然面對頗複雜的經營環境,但華商總能掌握契機及隨機應變。
“在80年代,大山腳的華商都經營家族生意,但一般商人都能抱著謙虛態度,以簡單服飾和親力親為,把持主理各項生意。在那些商人的身上,很難找到財大氣粗的氣息。
但過了30多年後的今天,商人簡單漢衫服飾的情景不再,也許是時代需求吧!現代的大山腳華商,較注重形象外表,有少了以往的謙懷。”
“這是時代的變遷,讓大馬華裔對衣食住行的習俗,也有日趨注重形象的改變,但惟一沒有改的,是華人談生意情況與經商觀念時,都會說“不是很壞也不是很好,還過得去”的口頭禪。”
樂宜唐表示將會把過去30多年,5次到馬來西亞及大山腳的經歷,接觸華商生活變遷的所見所聞,收錄在其新書“過得去” 內,以便讓歐美新一代,從這本書中,解讀到東南亞、馬來西亞尤其是大山腳華商的經商觀念與生活習俗。
圖說p620g01.jpg樂宜唐,現代的華商較注重形象,少了以往的謙懷。
p620g02.jpg華裔在面對頗複雜的環境下,總能掌握契機和應變。
p620g03.jpg大山腳人的熱情人文,讓樂宜唐一而再而三的駐訪和考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