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08, 2006

議員們的邀功文化

筆筆皆是 邱賜峰 (4/10/2006刊在星洲日報大北馬第6版)

飲水與邀功文化
----
從華小撥款被“干撈騎劫”事件,到副教長諾奧瑪說第九大馬計劃中“不興建華印小”,所引發的9月一連串風波,漣漪尚在倘佯間。

隨著華印兩位部長到麻坡公孺及愛華兩華小巡視,印證教育部的撥款確遭干撈,威北平安村的馬華學校也被工程部長三美威魯指維修工程,貨不對辦的事實。另外教育部長希山慕汀則駁斥副教長的不確言論,並說在第九大馬計劃下,國內將增建二華小。

另外,檳州首席部長許子根也在9月28日,宣佈明德正校在威省大山腳的新校地有著落了。

從公孺及愛華、馬華華小、到古來二校和敦陳修信華小,至檳島明德正校,一時間,從各政黨部長領袖口中宣揚出來,各校名字都變得舉國皆知了。

這一段時間,我們忽然看到好多自詡為領袖者,刻意站出來紛紛發言,那種把無變有的引經據點之高調,只差一點就把當中爭取過程的艱辛搬出來,那種立場與表達目的就是,“華社該感激淚涕了!”

華裔部長與朝野議員皆深諳為華社把脈,很喜歡談論華小發展與遷校增建課題,以化為換取選票的政治籌碼,這種邀功文化也一直屢試屢爽,樂而不疲。

說得難听一些,那是一種半桶水表現的邀功文化,只有半桶的水,在搖幌時發出的聲量會比較大,承載該水桶者其實最痛苦。

教育部的撥款及第九大馬計劃下增建學校,其實是人民應受惠的措施,也是納稅人的錢,當局是有義務對外披露間中進展過程的。

建學校對巫裔社會來說,好像天經地義的那般簡單,沒甚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反觀華小發展的課題,數十年來一直硼緊著華社的神經線,所以一有任何風吹草動,皆成為華裔上下的注目焦點。相信淡米爾小也復如此。

若是華印小在建國的過程中,沒受到被極度邊緣化的遭遇,今日所產生的上述撥款維修、增建和遷校課題,也不會存在,也不會有人關心。

對於在第九大馬計劃下,教育部準備建180間學校,在紛紛擾擾後,才獲告知只有二間華小,將由政府全力資建,而可愛的是,我們的部長與領袖們,卻能以高姿態進行高調宣傳,形如向人民邀功,也像做了廣澤天下的幾場大功德般,恐未為人知。

政客在面對江東父老時,有時不需要用多少比率,不需要別人作評估表現,只需懂得隨著樂奏引喉高唱就行了,要懂得把人民的視線移注在小注點上,那就是一張張可兌票的功勞籌碼!

對現代的禮儀廉恥,在一些人的立場與表達間,是可以變質包裝和本末倒置的,也可一起羅惹混沌的,就像職在場工作的偷懶者,總會找諸多籍口和運用巧妙挪移手法,把別人的表現當做自己的邀功表現,以贏取老板的點頭稱讚。

其實,偷懶者本身都知道,那種無為恥行是笨拙的,是很難贏老板長遠信任,但是卻基以本身的無從表現或無料到,唯有姑且為之妄之,能拖一時半載不被揭發也是好的,也許老板是屬聾瞎一族哩!

在大馬特殊的政治氣候中,華基政黨內閣部長的表現,與所謂通過內部的協商爭取,以及對外公佈的成績單與比率,經受教育與教訓的華社數代人,自會評估褒貶之間的價值,套用一句話“飲水者冷暖自知!”

---
註:其實,我好想把一些特別能邀功的國陣各位華裔部長、國州議員的名字都一一列出來,但最後我感覺失敗了,因為腦海所現的幾乎個個都是,而且人人的功力都非常高,毫差難評或難分軒輊,所以,對不起,我只有用一支竹竿都橫掃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