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筆皆是 邱賜峰 (1月10日刊在大北馬pp06版)
給邊緣青少年一個喘氣的空間
“愛在邊緣”系列在《大都會》版轉載後,我接獲數通外埠電話,是中南馬區青少年家長,通過報館同事取得電話號碼,向我了解《邊青驛站》收容所的狀況,同時也詢問在中南馬區,是否有分站或類似組織,收容和教化邊緣青少年。
有一位孩子的母親,說她17歲孩子經常蹓躂在外頭、學會嗜毒及嗜賭,之前是家人過以溺愛和寵壞了,如今欲勸他懸崖馬,卻遭遇更叛逆性的極端回敬,讓她心極痛及不知如何是好?
這位中馬區的母親說,只要能勸規孩子回來,一切辦法她都極願嘗試,但不希望家庭情況曝光,因為她感到羞愧。所以她在尋找陽光天使的義工,拯救沉溺惡習的邊緣孩子。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些家長本身就很迷茫,如在誠信與正義方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孩子在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些,國家經走向競爭的國際舞台,亦應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要向孩子灌輸對挑戰多予鼓勵的思想。
我也有一段讓母親經歷傷心痛失望的日子,之前以為缺乏愛與關懷,所以在年輕時,曾選擇叛逆和張狂,迎對家人和親屬投來的眼光。
之後,我體會到成長的週遭生活環境,才是感受到有否愛與關懷的理智鍛練所,社群與友好投予的眼光與言評,都足使改變一個青少年兒童的未來生活態度。
可改變善惡的元素包括批評、敵意、恐懼、嘲笑、猜忌、羞恥、鼓勵、寬容、忍耐、稱贊、感恩、認可、歡喜、分享、慷慨、誠信、理解、公正、正義、尊重、信賴、友善及愛自己。
如果,青少年或兒童的生活,盡是吹毛求疵,他們就學會責難別人。若生活充滿敵意,就學會斗爭。若活在恐懼的環境里,將學得憂心忡忡。如果活在憐憫環境里,將會自憐。若生活在充滿嫉妒環境里,將學會仇恨。如果活在譏諷環境里,將忸怩不安。若是活在羞愧環境里,他們將學到自責。
而若是獲得他人的充滿鼓勵,青少年就有自信心。懂得容忍就有耐心、獲得贊美也會欣賞別人。被他人接納,他就也學會愛。活在肯定環境里,他就學會去愛自己。在有諒解的生活下,他就學會如何把握人生目標。在公平環境里,他也學會公平判斷。在有誠實的環境中,他就知道什麼是真理。生活在安全的環境里,他就會信任自己和別人。生活在友誼世界里,他將學會世界是個美好的地方。
人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己是百年身。”其實是有待商榷的,若人知錯而改,社群不卑視濺塌他,給他有個重新站起來的機會,相信三兩年後,必有悟錯者能為社稷,獻出一分建設的力量。
就因為社坊對犯錯者,往往歸類為頑固不靈或執迷不悟者,投予卑視和不信任眼光,導致許多知錯欲改者,不獲一席容身棲暖之地,在欲找三餐溫飽也難的情況下,怎叫他不再挺而走險,行動以怨報怨呢?
對於行為較偏激的邊緣青少年,如果不能打救他無所謂!但勿要卑視或責難,即使暗中拒絕承認他人的優點,卻勿要擺明挑剔他的缺點。留給他們容身喘氣的空間,也許你一念間的關懷與愛,就可培養一個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及快樂感性的人。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边缘少年确实是需要人们的帮助和理解,因为不是每个边缘少年都可以像野狼那样有幸的从边缘走出来。。。
有人建議:要我美化本身所經歷的少年張狂和邊綠毆斗的故事,但我婉拒了。
今天我仍然是社會的邊綠體,仍在闖蕩和尋溫飽三餐,何來有幸?
Post a Comment